-
宜宾启动省级产业基金对接活动 千亿资本赋能新材料与精细化工领域
四川省通过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抓手,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省级财政引导基金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通过"市州行"等专项活动精准对接地方优质项目,为宜宾等重点城市的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一、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显著放大 自2015年首批基金设立以来,四川省财政累计出资129.2亿元,通过市场化运作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总规模达1036亿元的20只产业投资基金集群。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运作模式,使得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到8倍,有效缓解了地方重大项目的融资难题。 二、投资方向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已决策投资的77个项目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关键领域,其中宜宾丝丽雅集团获得基金支持的新材料项目,将推动当地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正在评估的1300个储备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前沿赛道。 三、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 2024年启动的"市州行"活动首站落地宜宾,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建立"项目库-基金池"双向筛选机制。该模式已促成多起股权合作案例,包括精细化工领域的4个重点项目获得战略投资,预计带动产业链投资超50亿元。 四、完善全流程管理体系 四川省财政厅通过三项举措优化基金运作:建立项目动态跟踪系统,实行"投前尽调-投中监管-投后评估"闭环管理;修订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返投比例和退出机制;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提升市场化决策效率。 五、形成多元协同发展格局 在宜宾等试点城市,政府引导基金已显现三重效应:带动社会资本跟投比例达1:3,培育出12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这种"财政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协同"的模式,正成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典型范式。 当前,四川省正加快构建覆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并购重组全周期的基金体系,重点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核心技术的成长型企业。通过持续优化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千亿级产业基金将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2025-08-07
-
宜宾市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宜宾市深入实施招商引资战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配套等措施,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落户。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宜宾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及分支机构5户,新增注册资金1592万元。截至最新统计,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分支机构达149户,注册资金总额突破4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8户,分支机构101户,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外资企业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 宜宾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注册资金规模显著扩大。目前,全市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注册资金总额达420336万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金占比超过99.8%,显示出外资企业在宜宾的投资重心向实体领域集中。分支机构数量达101户,反映出外资企业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拓展市场,完善区域布局。 二、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效应凸显 宜宾市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外资企业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吸引外资企业参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例如,部分外资企业依托宜宾综合保税区平台,开展加工贸易和跨境业务,带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营商环境改善提升投资吸引力 宜宾市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外资企业设立流程,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此外,宜宾市还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税收服务等措施,增强外资企业长期投资信心。 四、区域开放平台赋能外资集聚 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宜宾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国家级开放平台,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外资项目落地。近年来,宜宾市还通过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活动,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互动,进一步拓宽外资来源渠道。 五、未来展望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下一步,宜宾市将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外资项目。同时,通过强化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提升外资企业本地化发展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迈向更高层次。
2025-08-07
-
宜宾市政务服务中心颁发首张“三证合一”执照 助力新材料产业招商
宜宾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迈出关键一步,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成功发出首张“三证合 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当地营商环境优化取得新突破。该执照由四川雅惠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获得,作为丝丽雅集团与惠美线业联合发起的产业基金,其2.55亿元注册资本将重点投向新材料领域,为宜宾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改革落地推动行政效能提升 宜宾市推行的“三证合一”改革整合了传统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通过“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此次首张执照的发放,体现了当地通过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壁垒的成效,企业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完成多项登记,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市场主体聚焦新材料赛道 获证企业四川雅惠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是宜宾市重点培育的产业投资平台,其股东丝丽雅集团在纤维材料领域具有全国领先技术,惠美线业则为高端纺织材料供应商。该基金将依托股东产业基础,重点支持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前沿项目,与宜宾市“十四五”规划中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目标深度契合。 三、政策组合拳优化投资生态 近年来,宜宾市相继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配套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机制。此次“一照一码”改革进一步简化了外资企业准入程序,配合已有的产业用地、人才引进等政策,形成“准入—建设—运营”全周期服务链条。数据显示,当地新材料产业规模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示范效应辐射区域经济 首张执照的发放对川南经济区具有标杆意义。毗邻的泸州、自贡等地已启动类似改革试点,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专家指出,这种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集聚的模式,有助于长江上游城市群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 五、数字化赋能持续深化 宜宾市同步升级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一照一码”信息跨部门实时共享。下一步还将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银行开户、社保登记等场景的应用,打造“无纸化”办事闭环。这种以数据跑路替代人工跑腿的实践,为西部地区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 此次改革既是宜宾市落实国家“证照分离”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更多企业享受改革红利,当地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望加速成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2025-08-07
-
宜宾江南镇打造国内首个神话主题影视基地 长城集团30亿项目正式开工
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一项总投资30亿元的文旅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启动。国内首个以中国神话为核心的影视拍摄基地——长城中国神话世界影视基地于近期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这一融合文化传承、影视创作与旅游体验的综合性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项目规划用地超6000亩,将分阶段打造文化影视、休闲农业等四大板块,首期工程聚焦神话主题园区建设,预计3至5年内全面落成。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性呈现中国神话体系的影视基地,该项目以三皇五帝、女娲补天等经典传说为IP核心,通过建筑景观、数字技术和沉浸式体验重构神话场景。规划显示,基地将分为文化影视制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居住区及农业观光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首期500亩土地将建设中国神话大道、千年神话故事主题区等三大功能区,投资额达5亿元。 二、技术创新与文化表达 项目方透露,基地将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还原神话场景,例如通过动态捕捉技术再现“后羿射日”的恢弘场面,或利用交互装置让游客体验“梁祝化蝶”的叙事过程。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旨在突破传统影视城单一拍摄功能,打造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体验新范式。 三、区域经济与产业联动 宜宾市南溪区地处长江上游,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与交通优势。该项目的落地将串联起川南文旅资源,预计建成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影视制作、文创衍生品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地方政府表示,将配套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形成以神话IP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四、建设时序与社会效益 根据规划,项目采用分期开发策略,首期工程预计两年内投入运营,整体建成后将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分析指出,此类大型文旅项目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示范意义,其“影视+旅游+农业”的多业态融合模式,或为同类地区发展提供参考。目前,施工团队已进驻江南镇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后续建设进度将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2025-08-07
-
宜宾长江工业园区PPP项目招商成果丰硕 政企合力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近日,宜宾市通过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现场集中签约11个重点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此次活动标志着宜宾在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多元领域项目释放投资潜力 此次推介会共推出48个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覆盖市政公用、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九大类别。其中,市政领域占比最高,包括大学城及科创城基础设施等标志性工程;交通板块重点推进南部新区至临港快速通道等互联互通项目;环保与教育医疗类项目投资额均超10亿元,体现民生导向。 二、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园区建设 作为签约企业代表,某央企工程局明确表示将扩大在长江工业园区的投资布局。该企业高度认可宜宾的产业配套政策和营商环境,特别强调政府在土地供给、审批服务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为项目高效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创新机制保障项目落地实效 宜宾市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项目筛选到运营维护均制定标准化流程。相关部门推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配套措施,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协调解决企业诉求,确保合作项目按期推进。 四、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通过PPP模式实施的重大项目,正在形成以科教创新、先进制造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大学城项目将联动周边科研机构,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输送人才;水利环保类工程则助力打造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此次招商活动彰显宜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的吸引力。未来,当地将持续优化投资服务体系,重点引入智慧城市、新能源等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
2025-08-07
-
宜宾六大重点项目入选省级PPP示范工程 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城市升级
近日,四川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推动重点领域建设取得新进展,宜宾市六个重大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名单,涉及交通、文旅、教育等领域,总投资规模达99亿元。此次入选项目将有效发挥招商引资作用,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示范项目覆盖多领域 凸显区域发展重点 宜宾市入选的六个PPP示范项目涵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关键领域。其中,盐坪坝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将强化跨江交通能力;南溪区长江生态文旅综合开发项目聚焦生态保护与旅游融合;临港经开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一期)建设致力于提升产业承载能力。这些项目布局于市本级及南溪、高县、珙县、兴文等区县,体现了城乡协同发展的战略导向。 二、创新投融资模式 激发市场活力 2017年四川省财政厅公布的PPP示范项目名单中,宜宾市项目数量占比超过五分之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此类项目可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以高县翰笙文化体育艺术中心为例,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区域大型文体设施空白,而珙县珙桐花幼儿园和兴文县农村公路工程则直接惠及民生,彰显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优势。 三、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确保项目可持续性 根据省级要求,入选项目需严格执行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宜宾市相关部门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例如南溪区文旅项目在规划阶段已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要求,临港产业园项目则明确产业导入标准,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此次PPP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宜宾在川南城市群中的枢纽地位。盐坪坝长江大桥建成后,可缩短临港新区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兴文县农村公路网络完善后,将促进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旅游发展。分析指出,这批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超200亿元,创造逾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宜宾市正加快推动示范项目落地,部分工程已进入招标阶段。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当地将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07
-
宜宾市畜牧产业聚焦特色基地建设与品牌升级 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宜宾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畜牧渔业全产业链布局,明确通过特色基地扩容、科技赋能、质量安全监管等六大核心举措,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计划实现产值增长与农民增收双目标,为区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特色基地扩容工程驱动产能提升 宜宾市启动基础母牛增量计划,以三年为周期推进10万头母牛种群建设,其中首年落实3万头新增目标。该工程聚焦品种改良与规模化养殖,配套建设标准化圈舍、饲草料基地及粪污处理设施,形成"种-养-加"循环模式。同步推进牛羊、禽兔及水产特色养殖集群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引导散养户向标准化生产转型,预计特色养殖业产值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 二、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轨制,重点打造宜宾山地牛肉、生态黑猪等地理标志产品。建立线上线下融合营销体系,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产品进入高端商超与电商平台。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三、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 组建畜牧产业技术联盟,推广胚胎移植、精准饲喂等20项关键技术。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养殖环境监测、疫病预警等智能化应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养殖能手超5000人次。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饲料替代品研发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 四、质量安全监管筑牢防线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市、县两级检测机构实现全覆盖。严格投入品管理,建立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检机制,年度抽检样品不少于1.2万批次。完善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五、疫病防控体系降低风险 构建动物疫病三级防控网络,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密度保持100%。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升级改造200个乡镇兽医站实验室。建立疫情大数据预警平台,实现重点疫病72小时快速诊断。推行养殖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60%。 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活力 出台畜牧用地、融资等12项扶持政策,社会资本投入导向性目标26亿元。简化养殖场环评审批流程,将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服务机制,解决企业用工、技术等实际问题。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对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30%的奖补。 通过全产业链系统布局,宜宾市预计实现畜牧渔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200元。这种"六维联动"发展模式,为丘陵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8-07
-
宜宾临港智能终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格莱特科技园投产助力西部崛起
在智能终端产业西进浪潮中,宜宾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总投资2.6亿元的格莱特科技园正式投产,标志着临港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迈入新阶段。该项目从动工到投产仅用9个月,预计年产能达1200万台智能终端设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宜宾临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核心承载区,已累计引进智能终端项目83个,协议总投资规模超300亿元。这些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亿元,形成从研发设计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园区内投产项目达18个,2021年实现产值18.1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 格莱特科技作为深圳南山区的高科技通信企业,将研发制造基地落户宜宾后,迅速建成8栋标准化厂房和2栋配套设施。企业专注移动终端领域,产品覆盖国内及南亚、东南亚市场,其高效投产模式为后续入驻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三、区位优势赋能发展 依托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条件,宜宾构建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当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在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制度创新优势,吸引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四、技术升级驱动转型 随着全球5G商用进程加速,智能终端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智能终端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超八成,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宜宾通过引进先进制造项目,正加快培育新型显示、物联网等关联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五、产城融合促进升级 临港经开区同步推进产业导入与城市配套建设,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公寓等设施,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居住需求,又提升了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打造西部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8-07
-
宜宾临港开发区财政收入创新高 税收占比近九成彰显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宜宾市临港开发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实现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显著突破。相关数据显示,该区全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近4.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税收贡献率持续领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财政总量跨越式增长 宜宾市临港开发区全年公共财政收入规模达到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15%,增收额超6000万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区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开展的精准招商,以及对企业创新升级的持续扶持。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收入目标完成率高达126%,反映出区域经济规划与执行效能的双重提升。 二、税收结构凸显产业优化成效 在财政收入构成中,税收占比达87%,主体税种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实现两位数增幅,表明实体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贡献比重逐年提升,印证了临港开发区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战略成效。 三、政策协同激发市场活力 宜宾市临港开发区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近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热情。配套出台的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了港口物流、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发展,形成“放水养鱼”的良性循环。统计显示,当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长逾三成。 四、产城融合夯实发展根基 随着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临港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区域内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超50万平方米,智慧园区管理系统投入运行,为招商引资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步推进的职住平衡工程,带动商业配套和住宅开发投资增长40%,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互促共进。 五、可持续动能培育成效显现 在财政收入高增长背后,宜宾市临港开发区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12个产学研项目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35%。这种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为后续财政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宜宾市临港开发区正以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财政数据折射的发展轨迹可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链招商,区域经济已步入量质齐升的新发展阶段。未来,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区有望在川南城市群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5-08-07
-
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创新成效显著 784宗项目实现高效招商与资金优化
近年来,宜宾市通过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显著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地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4年12月,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完成项目交易784宗,总招标控制价达47.15亿元,实际中标价41.70亿元,节约财政资金5.45亿元,资金节约率11.56%。这一成果展现了宜宾市在规范交易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突出成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助力财政资金高效利用 宜宾市通过完善交易制度、强化过程监管,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透明化。在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采用电子化招投标系统,有效降低了人为干预风险。数据显示,784宗项目中,基础设施类占比超过60%,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民生工程,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显著压缩了不合理成本。 二、市场化机制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宜宾市将公共资源交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参与地方建设。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投标积极性显著提高,中标价较控制价平均下降11.56%。例如,某工业园区配套项目通过优化招标方案,节约资金近亿元,同时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这种模式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还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三、技术创新成为资金节约的核心驱动力 宜宾市率先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交易数据进行比对,科学设定招标控制价。此外,电子评标系统的应用大幅缩短了评审时间,减少了人为误差。技术手段的升级使得投标报价更加合理,避免了传统方式中可能出现的虚高或恶意低价现象。 四、强化监督机制保障交易公平性 宜宾市建立了跨部门联合监督体系,对交易流程实行全程留痕管理。审计部门定期抽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节约资金切实反哺于民生领域。同时,通过信用评价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维护了市场秩序。 五、经验推广与未来展望 宜宾市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下一步,宜宾市计划扩大交易品类覆盖范围,探索自然资源、碳排放权等新兴领域交易,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宜宾市有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财政资金与市场资源的精准匹配。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